学会动态

首页 > 工作动态 > 学会动态
weixin 关注我们

市科协办公室:63235175

洛阳市科协地址:

洛阳市洛龙区展览路260号

洛阳市总工会大楼四楼

科普专家讲科普丨糖尿病与肾脏病
发布日期:2025-05-16

作者简介:李宇鹏、副主任中医师、在职研究生学历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涧西院区内分泌、肾病风湿科主任,国家中医优势专科(内分泌)糖尿病肾病亚专科主任,中共洛阳市中医院病区四支部书记,洛阳市中医院首届名中医,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,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逆转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、糖尿病分会委员,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,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、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微循环学会中医学、糖尿病分会委员,洛阳市医学会肾脏病、内分泌、风湿病、血液净化、骨质疏松及骨矿盐专业委员会委员,洛阳市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中西医结合眩晕、肾病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,洛阳市内分泌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、洛阳市中医医疗机构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委员,洛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及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,洛阳市涧西区科普专家,河南省及洛阳市红会送医计划优秀志愿者

一、引言

糖尿病肾病(DKD)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,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。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攀升,DKD已成为慢性肾脏病(CKD)及终末期肾病(ESRD)主要病因,给全球医疗带来沉重负担。深入研究DKD,对防治及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。

二、发病机制

1. 代谢紊乱:高血糖致多元醇通路激活、蛋白激酶 C 异常,引发氧化应激,损伤肾脏细胞。同时,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,改变肾脏细胞外基质,影响肾脏结构与功能。

2. 血流动力学改变:高血糖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,肾小球内压升高,引起高滤过、高灌注,损伤肾小球滤过屏障。

3. 炎症与纤维化:炎症因子释放致肾脏慢性炎症,激活肾间质成纤维细胞,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,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,导致肾间质纤维化。

三、临床表现与诊断

1. 临床表现:早期常无明显症状,仅微量白蛋白尿。随病情发展,出现大量蛋白尿、水肿、高血压,晚期肾功能减退,致尿毒症。

2. 诊断:依据糖尿病病史、尿白蛋白排泄率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等指标。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(UACR)≥30mg/g 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;eGFR<60ml/(min·1.73m²)提示肾功能下降。结合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,排除其他肾病可确诊。

四、“糖肾”的分类与鉴别

1. 糖尿病并发肾病,是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并发症 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环境,会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等结构与功能。

发病机制:

(一)血流动力学改变:高血糖致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,肾小球内压力升高,引发高滤过状态,长期可损伤肾小球。

(二)代谢紊乱:高血糖激活多元醇通路等,产生过多活性氧,引发氧化应激,损伤肾脏细胞。同时,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,改变肾脏细胞外基质成分。

(三)炎症与纤维化:炎症因子释放引发肾脏慢性炎症,促使肾间质纤维化,影响肾脏功能。

临床表现:

早期:通常无明显症状,仅在体检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。

中晚期:蛋白尿加重,出现水肿、高血压,随着肾功能持续恶化,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乏力等尿毒症症状。

2.糖尿病合并肾病,是指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肾脏疾病。

发病机制:

(一)高血糖相关损伤:长期高血糖致肾小球高滤过,损伤滤过膜。同时,激活多元醇通路,使细胞内山梨醇堆积,消耗辅酶,影响细胞功能。高糖还促进糖基化终末产物(AGEs)形成,改变肾脏细胞外基质结构与功能。

(二)血流动力学改变:高血糖引发肾内血管活性物质失衡,如血管紧张素Ⅱ增加,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、出球小动脉收缩,肾小球内压升高,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紊乱,损伤肾脏。

(三)炎症与氧化应激:糖尿病时,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上升,引发炎症反应。同时,氧化应激增强,产生过多活性氧,损伤肾脏细胞和组织,促进疾病进展。

(四)其他因素:高血压、高血脂并存,加速肾脏动脉粥样硬化,加重肾脏缺血缺氧。此外,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易感性。

临床表现:

(一)蛋白尿:早期为微量白蛋白尿,随病情发展,可出现大量蛋白尿,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。

(二)水肿:从下肢开始,逐渐蔓延至全身,严重时可出现胸水、腹水。

(三)高血压:血压升高,且较难控制,加重肾脏损伤。

(四)肾功能不全:表现为血肌酐、尿素氮升高,肾小球滤过率下降,晚期发展为尿毒症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乏力、贫血等症状。

两者鉴别如下:

(一)病因与发病机制

• 糖尿病并发肾病:主要因高血糖引发系列代谢紊乱,如激活多元醇通路、产生糖基化终末产物,损伤肾脏微血管。

• 糖尿病合并肾病:由糖尿病外因素致肾损伤,如药物毒性、自身免疫疾病累及肾脏。

(二)临床表现

• 糖尿病并发肾病:通常先有多年糖尿病史,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,逐渐进展为大量蛋白尿、水肿、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。

• 糖尿病合并肾病:蛋白尿、血尿、肾功能不全等表现与糖尿病病程关联不紧密,可能在糖尿病确诊前后短时间出现。

(三)病理特征

• 糖尿病并发肾病:肾小球基底膜增厚、系膜区增宽、K-W结节等典型病理改变。

• 糖尿病合并肾病:病理变化因具体疾病而异,如肾小球肾炎有不同病理分型特征。

(四)辅助检查

• 糖尿病并发肾病: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糖波动相关,眼底检查常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。

• 糖尿病合并肾病:可能出现特定血清学指标异常,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提示急进性肾炎I型。

五、防治策略

1. 血糖管理:合理饮食、运动及药物治疗,将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 7%左右。部分降糖药如 SGLT - 2 抑制剂,除降糖外还具肾脏保护作用。

2. 血压控制:目标血压<130/80mmHg,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(ARB),降低蛋白尿,延缓肾病进展。

3. 生活方式干预:戒烟限酒,低盐、优质低蛋白饮食,规律运动,控制体重

参考文献:

1.《哈里森内分泌学》

2.《难治性泌尿系统疾病》

3.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4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