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防控布鲁氏菌病 守护养殖安全与人体健康
内容摘要:布鲁氏菌病(布病)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人畜共患病。本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应急处、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专家审定,系统介绍布病的传播途径、危害表现及科学防控措施,重点针对养殖场提出“疫情处置三原则”(早报告、严隔离、彻底消杀)和“日常防护三要素”(人员防护、环境管理、检疫监测),同时提供家庭防护五步法及规范治疗指南。结合洛阳市布病流行特点,特别强调孕畜产羔期高风险防护,为从业者和公众提供实用防控指导。
一、认识布鲁氏菌病
布鲁氏菌病(简称布病)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,具有以下特征:
1. 传播途径
- 接触传播: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接触病畜流产物、分泌物(85%人感染案例由此导致)或接触被污染的水、土壤、皮毛、饲料、粪便、尿液等。
- 消化道传播:食用未灭菌乳制品/未煮熟牛羊肉品
- 呼吸道传播:吸入污染气溶胶(常见于屠宰场)
2. 流行现状及特征
-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,洛阳地区近年监测显示养殖场阳性率约3.5%
- 全球每年新增50万病例,畜牧从业者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20倍
-流行病学特征,3-5月为发病高峰(占全年病例68%),养殖区为重点防控区域
3. 典型症状
- 牲畜:家畜感染布病后出现流产、死胎、不孕、跛行或后肢麻痹以及睾丸炎等症状。
- 人类:感染布病后,出现发热、多汗、全身乏力、关节肿大和肌肉疼痛等症状,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。
二、养殖场防控黄金法则
(一)疫情处置三原则
1. 早发现早报告
- 发现流产等疑似布病病畜或自检阳性畜及时隔离相关动物,报告当地兽医部门
- 采样送检要求:流产胎儿胃内容物置于冰袋保存
2. 规范处置流程
A[确诊阳性] --> B[扑杀病畜]
B --> C[深埋处理:2米深+生石灰覆盖]
B --> D[焚烧处理:1200℃以上]
A --> E[同群牲畜隔离30天]
E --> F[每周1次血清检测]
3. 消杀标准
- 首选消毒剂:10%漂白粉溶液(每平方米喷洒500ml)
- 污染垫草焚烧处理,金属器械火焰消毒
(二)疫苗科学接种
1.羊免疫程序
(1)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(M5-90Δ26株):用于3月龄以上羔羊以及对新补栏的育成羊进行免疫,母羊可在配种前2-3月期间接种,腿部皮下注射。以后每年接种一次。不可用于孕畜。
(2)布鲁氏菌活疫苗(S2株):作为补充用疫苗,推荐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,口服(灌服)免疫也可,不推荐饮水免疫。口服(灌服 )免疫可用于孕畜(包括牛),注射免疫不能用于孕畜(包括牛),小尾寒羊、湖羊等四季配种产羔的羊种慎用。每年对3-4月龄健康羔羊实施免疫,以后每年可视免疫效果加强免疫一次。对于调入调出羊只频繁的育肥场(户)、阳性率较高的自繁自养场(户)剔除阳性家畜后,可每年春季或秋季对所有存栏羊只实施整群免疫。
2.牛免疫程序
布鲁氏菌活疫苗(A19株):3-8月龄牛免疫,皮下注射,必要时可在12-13月龄(即第1次配种前一个月)再低剂量接种1次;以后可根据牛群布病流行情况决定是否再进行接种。不可用于孕畜。
(三)日常防护三要素
1.人员防护
高危操作“四件套”:N95口罩+护目镜+橡胶手套+防水围裙
免疫和采样:采取双压尘双封闭措施,严禁工作过程中进食、喝水、抽烟。
特别提示:处理流产胎羔后需淋浴消毒
2.环境管理
场区设立3%火碱消毒池,产房每日消毒
粪污堆积发酵60天
3.检疫监测
新引进牲畜需“三证齐全”检疫证明+免疫证明+布病检测报告)
建议养殖场每季度开展1次全群筛查
三、家庭与个人防护要点
(一)高危人群防护
1.职业风险排序
接羔员(风险指数★★★★★)>兽医>屠宰工>乳品加工者
2.防护五步法
饮食安全:鲜奶巴氏灭菌(70℃30分钟),羊肉中心温度≥75℃℃
个人消毒:工作服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
伤口处理:立即挤出污染血液,0.1%碘伏冲洗15分钟
(二)就医治疗指南
1.诊断提示:
疑似症状:发热伴关节痛+牲畜接触史
必查项目:虎红平板凝集试验(RBT)
2.规范治疗:
--布病治疗周期
第1-2周多西环素(100mg bid)+利福平(600mg qd)
第3-8周:持续用药+肝功能监测
治疗后1年:每3个月复查抗体滴度
--专家呼吁:养殖户应建立“养殖日志”,详细记录流产、免疫等情况,儿童孕妇严禁进入产羔区。
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,发现患病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。
主要文献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》
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》
《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》
《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(试行)》
《内蒙古自治区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指南》